拆解微笑抑鬱症 支援患者鼓起勇氣面對真實自己 | Radioicare 友心情
精神科專科醫生分享微笑抑鬱症成因與治療,如果察覺身邊人長期抑壓情緒,在人前人後情緒不一,便須留意是否出現微笑抑鬱症,尋求專業援助,採取合適治療,有效走出情緒困境。
笑容背後的隱形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看似快樂積極、陽光開朗的人。他們或許是社交場合的焦點,或許是工作中的佼佼者,笑容常掛臉上,散發著正能量。然而,在這些看似無憂的外表之下,卻可能隱藏著鮮為人知的巨大痛苦與掙扎。這種內外反差的狀態,便是我們常在網絡上聽聞的「微笑抑鬱症」。它是一種獨特的抑鬱症形式,患者在外表上看起來快樂或滿足,但內心卻飽受抑鬱症狀的折磨。
值得強調的是,「微笑抑鬱症」(Smiling Depression)並非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不論是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1) 均沒有正式收錄此病症。這個詞彙是從「Smiling Depression」直接翻譯過來的,在國外也被稱為「隱藏性抑鬱症」、「高功能抑鬱症」或「陽光抑鬱症」。儘管如此,它卻真實地反映了一部分抑鬱症患者的隱蔽狀態,例如知名歌手李玟和喜劇演員金凱瑞都曾罹患憂鬱症,他們與典型憂鬱症患者不同的外顯行為,引發了對於「微笑憂鬱症」的討論。
在臨床方面,與「微笑抑鬱症」描述最為接近的正式診斷是「非典型抑鬱症」(Depression with atypical features 或 Atypical Depression)。部分情況也可能與「輕鬱症」(Dysthymia) 或「慢性抑鬱症」 相關。它雖被稱作「非典型」,但其實是十分常見的抑鬱症亞型。了解其非正式性,有助於我們更精準地理解其臨床意義和所對應的心理狀態。
微笑抑鬱症的特徵與表現
「微笑抑鬱症」的核心矛盾在於其「表裡不一」的特徵。患者表面上展現出快樂、滿足或正常,但在內心深處卻承受著痛苦的抑鬱症狀。這種內外不一致的狀況,讓他們比一般其他心理疾病患者更難被他人察覺和理解。
外在表現:
- 能夠維持正常生活: 他們可以保持工作、維繫人際關係和參與社交活動,這使得他們難以被發現患上抑鬱症。
- 扮演「開心果」角色: 在群體中,他們可能扮演「開心果」的角色,善於營造歡樂的氣氛,甚至成為眾人焦點。
- 表面形象積極: 外表看似開朗、樂觀、自信,甚至具有高度自理能力,讓人覺得他們是一個活力十足、工作穩定、家庭美滿、社交生活豐富的人。
- 社交媒體上的假象: 他們可能在社交媒體上展現出「幸福的假象」,只報喜不報憂,展現「假我」而非真實的一面。例如,有社交媒體的意見領袖在線上笑容滿面、散發正能量,但夜深人靜獨處時卻判若兩人,出現抑鬱症狀甚至自殺念頭。
內在感受與潛藏症狀:
儘管外表光鮮,但「微笑抑鬱症」患者內心卻飽受煎熬。他們會努力將真實的悲傷感受隱藏在幸福或快樂的外表背後。
- 持續的悲傷與絕望: 他們經歷持續性的悲傷、沮喪、絕望感和無助感。
- 消極的自我認知: 即使表現出自信的外表,他們往往感覺自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 興趣喪失: 對曾經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或樂趣。
- 生理變化: 食慾或體重變化(不振或暴飲暴食),睡眠問題(失眠或嗜睡),以及持續的疲勞感或失去活力。
- 認知困擾: 難以集中注意力,思維變得遲緩。
- 內疚與焦慮: 內疚或自責感會使其產生羞恥感,對小事情也容易引起焦慮和逃避。
- 人際困境: 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說話,更喜歡獨處,覺得只有一個人才自在。即使朋友很多,卻找不到可以真正傾訴的對象。
- 內心空虛: 即使周遭環境看似正常,內心卻始終感到空虛、孤獨,似乎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微笑抑鬱症的成因
形成這種內外反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常是生活劇變與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 害怕成為他人負擔: 許多患者,特別是那些習慣於照顧別人的人,因強烈的責任感而難以尋求協助,害怕給他人帶來負擔。
- 恐懼被視為軟弱或失敗: 他們可能認為抑鬱症是個人的失敗,恐懼被視為軟弱或易受傷害,因此即使內心很失落,也害怕展示於人前。
- 社會與文化壓力:
- 社會普遍期望人們要成熟,不輕易表露負面情緒。在某些行業,如服務業,強調「微笑待客」的專業操守,也可能助長了這種表裡不一的現象。
- 部分文化中對表達情緒的禁忌,例如「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觀念,使得男性抑鬱症患者更不願展示心理問題和尋求協助。
- 對「休息」的恥辱感也讓許多人忽略身心過載的警訊,導致耗竭。
- 現今社交媒體的盛行,人們傾向於展示生活中光鮮亮麗的一面,這種過度美化的生活展示,容易導致個人與他人產生比較之心,進而引發自我價值感低落和不滿足感。
- 不切實際的自我期望或完美主義: 為了不辜負自己或他人的期望(如父母、伴侶、孩子、朋友),患者常對自己有過高的要求,習慣壓抑負面感受,甚至委屈自己以滿足他人。
- 生活劇變: 生活中的重大變化,如親人離世、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破裂或重大疾病,都可能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導致微笑抑鬱症的發生。患者可能過於關注「外在身體」的變化,而忽略了內在的情緒症狀,加重心理壓力和孤獨感。
- 心理防衛機制: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微笑抑鬱症」患者可能採用了微笑作為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將心中的抑鬱情緒掩飾起來。在意識層面他們在微笑,但在潛意識層面他們卻在哭泣。外在世界的壓力引發抑鬱情緒後,這些情緒並沒有消失,而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
微笑抑鬱症的風險與影響
「微笑抑鬱症」因其隱蔽性,往往比典型抑鬱症更難及時被發現和診斷,進而延誤了介入、協助及治療。
- 更高的自殺風險: 這是「微笑抑鬱症」最令人擔憂的影響之一。這種形式的抑鬱症具有更高的自殺風險。由於患者可能仍保有採取行動的精力和動機,且自殺念頭通常更好地被隱藏起來。一旦長期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來,其傷害甚至可能比重度抑鬱症更大,因為他們具備執行力,將負面情緒轉化為實際行動。
- 心理與生理健康影響:
- 心理層面: 長期壓抑情緒會引發情緒低落、悲傷,使內心痛苦或壓力無處宣洩。
- 生理層面: 可能出現失眠或嗜睡,甚至導致身體狀況問題,如慢性背痛、頭痛、消化系統紊亂等。更嚴重者可能因此轉向酒精或藥物,進一步損害身體健康。
- 人際關係影響: 患者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通常難以察覺其真實的憂鬱情緒。患者也難以建立真實、深厚的人際關係,導致情感上的孤立和疏離感。長期下來,患者可能感到更加孤獨,陷入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
如何辨識「微笑抑鬱症」?
辨識「微笑抑鬱症」對於及早介入和治療至關重要。這需要個人自我覺察和旁人的細心觀察。
自我檢測方法:
- 反思「裝模作樣」: 你是否覺得自己是在「裝模作樣」地度過每一天?是否經常隱藏自己的感受,臉上掛著幸福的表情,讓別人相信一切都很好?
- 留意身心變化: 是否注意到自己的食慾、睡眠習慣、精力水平、對活動的興趣、注意力、情緒波動等方面有所改變?是否感到內疚、憤世嫉俗,或難以回想起某個讓自己快樂超過幾個小時的時刻?
- 使用專業評估工具: 可以參考一些常見的心理健康評估問卷,如賓夕法尼亞大學David D·Burns博士設計的「伯恩斯抑鬱症清單(BDC)」,這類測試有助於初步了解自身的抑鬱程度。
- 區分學生與成人測試: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與成人抑鬱症測試在設計上會考量到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情境與壓力來源。學生測試可能關注學業、人際關係等校園壓力,題目用詞淺顯;而成人測試則涉及工作、經濟、婚姻等社會與生活壓力,題目較成熟。其評分標準和後續建議也會因此有所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及早發現並提供適切的協助。
旁人觀察指標:
- 興趣轉變: 觀察對方是否對過去感興趣的事物缺乏興趣。
- 生理變化: 留意體重或食慾是否有變化。
- 行為細節: 注意較細微的外在行為變化,例如行為舉止突然好像有哪裡不大一樣。
- 言語表達: 是否有欲言又止的情況?是否變得心不在焉?是否變得比以往更積極參與互動,似乎有話想說?
- 社交媒體內容: 他們可能在社交媒體上光鮮亮麗,但偶爾會發布極度負面的文章,甚至充滿對人生的無望感。
治療與改善「微笑抑鬱症」
「微笑抑鬱症」與其他形式的抑鬱症一樣是可以治療的。及早發現並尋求專業協助至關重要。
尋求專業協助:
- 心理諮詢: 透過心理諮詢,患者可以在晤談的過程中,慢慢卸下心防,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心理師能幫助他們識別不健康的思維模式,並學習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處理複雜的思緒。
- 藥物治療: 對於症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運作,甚至出現自殺意念的患者,藥物治療是重要選擇。患者務必就醫尋求治療,並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同時了解藥物類型及可能的副作用。
自我調適與良好生活習慣:
- 生理影響心理: 保持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有助於提升心理狀態。
- 培養興趣: 靜心冥想或培養興趣,如聽音樂、看書、創作藝術、親近大自然,有助於放鬆身心。
- 避免不良行為: 避免養成不良的成癮行為,例如酗酒或濫用藥物。
打破沉默,敞開心扉:
- 向信任的人傾訴: 向親密、信任的親友分享自己內心的痛苦、困擾和需要,有助於排解抑鬱的想法。即使他們未必能直接解決問題,但他們的理解、關心和支持能帶來力量。
- 誠實面對自己: 誠實地面對自己,思考並探索可能引致抑鬱的根源,以及為何總是習慣在人前隱藏感受。
如何幫助身邊的「微笑抑鬱症」患者?
作為旁人,我們在幫助「微笑抑鬱症」患者時,需要特別的敏感度和同理心,因為他們往往善於掩飾。
- 主動表達關心和傾聽: 讓對方知道你在意他們,並願意傾聽他們的需要。創造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被理解的環境,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單一人。
- 避免否定或批判: 當對方願意分享時,避免使用「別想太多」、「開心一點」、「人要知足惜福」等沒有實質幫助的安慰話語,因為這可能會讓對方感到被否定或不被重視。同樣,也要避免使用帶有指導或責備意味的語言。應耐心傾聽,不妄下判斷,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例如,可以說:「我了解你現在的感受」或「如果你想分享,我願意聽」。
- 溫和引導說出心事: 使用開放式的問題,例如「最近過得怎麼樣?」或「有沒有什麼事情想要分享?」。給對方提供一個安全和開放的談話空間,讓他們感受到真誠關切與溫暖支持。
- 鼓勵尋求專業協助: 溫和地建議他們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並協助他們尋找適合的資源,例如醫療機構的心理健康服務、心理諮詢所或各地的衛生局及心理衛生中心。陪伴他們就醫或參與治療,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不感到孤單。
- 鼓勵自我照顧: 「微笑抑鬱症」患者習慣忽略個人需求。提醒他們關注自身需求,適時放鬆身心,預留「Me Time」做感興趣的事。
- 照顧好自己: 幫助者在支持親友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以獲得情緒上的支持和建議,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力量繼續陪伴他們。
正視隱藏的痛苦,擁抱真實的自我
「微笑抑鬱症」是一種嚴重且隱蔽的心理困擾,不容忽視。它提醒我們,笑容並不總是快樂的真實寫照,外在的堅強也可能掩蓋著內心的脆弱。
面對「微笑抑鬱症」,最重要的是勇敢地正視它。無論是患者本人,還是身邊的親友,都應學習辨識其徵兆,並打破社會對情緒病的污名化,勇敢地敞開心扉,尋求專業協助。心理諮詢和藥物治療是有效的途徑,同時,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親友的支持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心理健康如同身體健康,若生了病,只要找到問題的癥結並對症下藥,便能逐步醫治好。願所有被「微笑抑鬱症」困擾的人,都能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晴朗天空,擁抱真實的自我,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幸福。記住,你並不孤單,幫助始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