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創傷後遺症|創傷後壓力症(PTSD)|Radioicare友心情
創傷後壓力症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屬於焦慮症的其中一種。Radioicare友心情網上電台讓資深精神科醫生黃宗顯醫生為我們解構創傷後壓力症。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的7大症狀?自我檢測指南
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種因重大創傷事件引發的心理疾病,常見於經歷自然災害、暴力事件、嚴重事故或個人創傷的人。許多人未意識到自己可能受到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影響,簡單的自我檢測能幫助及早發現問題,尋求專業協助。以下介紹創傷後壓力症的7大症狀,並提供實用的自我檢測方法。
7大關鍵症狀
- 創傷記憶重現:透過夢境或閃回畫面,讓人感覺創傷事件彷彿再次發生。
- 回避行為:刻意避開與創傷相關的人、地點、物品或話題。
- 情感麻木: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與家人或朋友疏遠。
- 過度警覺:對突發聲音或情境過度敏感,易受驚嚇。
- 情緒波動:長期感到焦慮、憤怒或悲傷,難以平復。
- 注意力缺陷:難以專注於工作或學習,記憶力下降。
-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頻繁惡夢或夜間驚醒。
自我檢測步驟
- 回顧過去一個月,是否出現上述症狀中的三項或更多。
- 評估症狀持續時間,是否超過一個月。
- 判斷症狀是否顯著影響工作、學習或人際關係。
- 若以上答案為「是」,建議盡早諮詢心理師或精神科醫生。
自我檢測是意識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第一步,雖然無法替代專業診斷,但能幫助您及時採取行動。
為什麼要區分創傷後壓力症與急性壓力反應?兩者的核心差異
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症狀與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 ASR)有相似之處,如焦慮、失眠或注意力下降,但兩者在病程與治療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正確區分能確保適當的治療時機,避免延誤康復。
核心差異比較
- 發作時間:急性壓力反應通常在創傷事件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而創傷後壓力症需事件後至少一個月才可診斷。
- 持續時間:急性壓力反應通常持續數天至一個月,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可能延續數月甚至數年。
- 主要症狀:急性壓力反應以驚恐、定向障礙為主;創傷後壓力症則以記憶重現、回避和過度警覺為特徵。
- 治療方式:急性壓力反應多需短期心理支持,創傷後壓力症則需長期心理治療與藥物管理。
區分的意義
急性壓力反應多數可自行緩解,而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需要專業干預。若將長期症狀誤認為短暫反應,可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若創傷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並影響日常生活,應考慮創傷後壓力症的可能性,尋求專業評估。
創傷後遺症何時出現?症狀時間軸解析
創傷後遺症指重大創傷事件後出現的長期心理或生理反應,可能包括創傷後壓力症、焦慮症、抑鬱症或慢性疼痛。了解症狀的時間軸有助於及早發現並介入,降低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對生活的影響。
症狀發展時間軸
- 即時反應(0-72小時):創傷後立即出現震驚、混亂或強烈情緒波動。
- 急性期(1週-1個月):可能出現惡夢、回避行為或心悸,屬急性壓力反應階段。
- 亞急性期(1-3個月):部分人症狀緩解,部分人則逐漸惡化。
- 慢性期(3個月以上):症狀持續影響生活,可能演變為創傷後壓力症或其他心理疾病。
- 延遲發作(6個月後):某些人在平靜後因新刺激重新出現症狀。
影響發病時間的因素
- 創傷事件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
- 個人心理韌性與應對能力。
- 社會支持系統的強弱。
- 是否有其他壓力源或精神疾病。
掌握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時間節點,有助於患者與家屬做好心理準備,及早在症狀初現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何應對車禍引發的創傷後遺症?醫療、心理與法律三管齊下
車禍是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常見原因,不僅帶來身體傷害,還可能導致長期心理陰影。有效的應對需從醫療、心理與法律三方面著手,全面減輕影響。
處理步驟
- 醫療檢查:事故後立即就醫,排除內傷或腦震盪,保留醫療記錄。
- 心理支持:及早進行心理評估,採用認知行為治療(CBT)或暴露療法減輕恐懼。
- 法律保障:聯繫律師,保存現場證據如照片或目擊者證詞,了解賠償權益。
車禍後遺症類型
- 生理:慢性疼痛、關節僵硬或感官問題。
- 心理:焦慮、失眠或對駕駛的恐懼。
結合醫療、心理與法律措施,能有效減輕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對生活的長期影響。
創傷後壓力症常用哪些藥物?藥物治療全解析
藥物治療是管理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重要手段,特別適用於中重度患者或心理治療效果有限的情況。以下介紹常見藥物類型及其應用。
常用藥物類型
- 抗憂鬱劑(SSRIs/SNRIs):如舍曲林(Sertraline)或帕羅西汀(Paroxetine),用於改善情緒低落與焦慮,副作用包括輕微噁心或頭痛。
- 抗焦慮藥:如勞拉西泮(Lorazepam),短期緩解焦慮與失眠,但需避免長期使用以防依賴。
- 安眠藥:如佐匹克隆(Zopiclone),改善睡眠質量,需在醫生監督下使用。
藥物治療流程
- 由精神科醫生評估症狀與病史,選擇適合的藥物。
- 定期回診監測療效與副作用。
- 根據康復進度逐步調整劑量或減藥。
藥物治療應與心理治療結合,才能全面改善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如果您想瞭解更多有關創傷後壓力症和創傷後遺症的資訊,或需要專業的建議和幫助,歡迎訪問 [Radioicare 友心情線上節目](https://www.radioicare.org/episode/detail/790/),聆聽專業心理健康專家的意見和指導。通過專業的指導和互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這些心理健康問題,邁向更健康、更充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