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陳友凱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
主持:心明
隨着網絡資訊發展,大眾開始對「思覺失調」這四字不會陌生。但有調查指出仍然有七成受訪市民誤以為思覺失調是指人格分裂、有七成六的市民更認為思覺失調患者會帶有危險性及難以估計,更有人仍將思覺失調患者誤以為「撞邪」。今集我們很榮幸再次邀請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 陳友凱教授,讓大眾正確認識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是一種病徵,當中包括幻覺、妄想和言語紊亂等,患者可能性情大變,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思覺失調可由妄想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病導致,正確了解資訊,及早關注精神健康!
思覺失調是一種影響認知、情緒與行為的精神健康疾患,其病徵可能顯著干擾日常生活。根據友心情(Radio i Care)節目《認識思覺失調 - 第一節》,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陳友凱教授指出,公眾對思覺失調病徵常存誤解,例如70%受訪者誤認為其等同人格分裂,76%認為患者具危險性,甚至有人誤以為是「撞邪」。本文將深入剖析思覺失調病徵的核心表現、治療選擇及康復策略,幫助患者、家屬及公眾建立科學認知,促進早期介入與有效管理。
思覺失調病徵在早期往往隱匿,易被誤認為壓力反應或性格問題,延誤治療。早期思覺失調病徵包括認知、情感及行為的微妙變化,具體表現如下:
尤其在青少年中,思覺失調病徵可能表現為學業成績急劇下降或晝夜節律紊亂,常被誤解為青春期叛逆。精神科專家建議使用「ABC評估法」識別早期思覺失調病徵:
思覺失調病徵可分為陽性症狀(大腦過度反應)和陰性症狀(大腦反應不足),其背後涉及複雜的神經生物學機制。fMRI研究顯示,幻聽時初級聽覺皮層異常激活,儘管無外部聲源,大腦仍誤讀內部信號。以下為主要思覺失調病徵分類:
神經遞質失衡是思覺失調病徵的核心原因,多巴胺系統亢進導致陽性症狀,而谷氨酸能神經元功能不足影響前額葉的信息過濾。小膠質細胞異常激活引發的神经炎症也可能是誘因之一。
思覺失調病徵常被視為精神分裂症的前期階段,但二者在病程、自知力及治療反應上存在顯著差異。以下為三個關鍵維度對比:
臨床診斷依賴PANSS量表,需滿足陽性症狀得分≥3項、總分≥60分,社會功能下降30%以上,且排除物質濫用或器質性腦病。
心理壓力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誘發或加重思覺失調病徵。持續應激可能導致:
研究顯示,重大生活事件(如移民、高考或離婚)後6個月內,思覺失調病徵發病風險增加3倍。預防措施包括定期心率變異性(HRV)檢測、壓力接種訓練及補充Ω-3脂肪酸(每日1.2g)。
針對思覺失調病徵的藥物治療需個性化,以下為三代常用抗精神病藥概述:
用藥管理需監測血藥濃度,並採取副作用應對策略,如用二甲雙胍預防體重增加。首次發作患者建議維持治療1-2年,復發者需5年以上。
藥物僅能控制思覺失調病徵,全面康復需結合心理社會介入。認知行為治療(CBT)針對妄想與幻聽,提供「可能性思維」及行為實驗。社會功能康復包括:
規律生活可降低30-40%的復發風險,具體措施分為三階段:
中西醫結合可針對思覺失調病徵提供補充方案,但需專業指導。研究顯示,石菖蒲可調節GABA受體,銀杏葉提取物改善認知功能。聯合方案示例包括急性期使用奧氮平結合黃連解毒湯,恢復期搭配阿立哌唑與針灸。需警惕聖約翰草等人參類藥物可能降低藥效或加劇症狀。療效評估需結合PANSS評分及社會功能量表(SOFAS)。
思覺失調病徵的治療與管理需多管齊下,結合藥物、心理治療及社會支持,方能有效控制症狀並促進康復。早期識別思覺失調病徵、規律生活及家庭支持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如您或親友出現相關症狀,請及早聯繫精神科醫師,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重拾健康人生。欲了解更多,請參考友心情節目《認識思覺失調 - 第二節》。
Radioicare友心情誠邀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陳友凱教授,對思覺失調病徵進行了講解,讓大眾正確認識思覺失調,遇到思覺失調病如何治療,日常的注意事項等。有興趣可關注了解。
思覺失調是一種病徵,當中包括幻覺、妄想和言語紊亂等,患者可能性情大變,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思覺失調可由妄想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病導致,正確了解資訊,及早關注精神健康!
返回 主持許慧珠精神科護士 上一集精神健康急救懶人包講解了當身邊的朋友有情緒問題時可以如何求助但若果朋友未能得到即時的專業援助時作為身邊的朋友其實可以簡單運用精神健康急救五步曲ALGEE及早介入今集就會簡單介紹這五步曲以避免當事人的情緒繼續惡化 集數 情緒急救系列三個令情緒病患者願意求醫的方法 情緒急救系列如何打開朋友受傷的心 精神健康急救懶人包 尋找支援篇 精神健康急救懶人包 情緒支援篇 如何評估一個人真的想要自殺 人為何要自殘 如何安撫有自殺念頭的人 人為何要自殺 世界防止自殺日 第一節 從邊緣走回來 第一節 第二節 從邊緣走回來 第二節 第一節 將年輕人從自殺邊緣拉回來 第一節 第二節 將年輕人從自殺邊緣拉回來 第二節 第三節 將年輕人從自殺邊緣拉回來 第三節 第一節 精神健康急救Mental Healt...
愛錫自己每一天城市定向比賽2022 2021年 12月 28日 比賽成績東華三院150周年暨Radioicare疫轉重新線上城市定向比賽2021 2021年 7月 21日 生命關懷大使 義工訓練課程2021 2021年 6月 28日 暫停服務東華心靈幹線 2020年 2月 17日 活動延期 東華150週年暨友心情全城愛傳承城市定向比賽2020 2020年 1月 31日 友心情活動推介相約拾年話劇 2019年 12月 29日 All contents copyright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Anglia Design
返回
嘉賓:陳友凱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
主持:心明
隨着網絡資訊發展,大眾開始對「思覺失調」這四字不會陌生。但有調查指出仍然有七成受訪市民誤以為思覺失調是指人格分裂、有七成六的市民更認為思覺失調患者會帶有危險性及難以估計,更有人仍將思覺失調患者誤以為「撞邪」。今集我們很榮幸再次邀請了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 陳友凱教授,讓大眾正確認識思覺失調。
集數
人格障礙 – 自戀型人格障礙和強迫型人格障礙
第一節
「是旦主義」應對中年危機 - 第一節
第二節
「是旦主義」應對中年危機 - 第二節
第一節
男士抑鬱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男士抑鬱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錯失恐懼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錯失恐懼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身心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身心症 - 第二節
購物成癮 強迫性購物
第一節
認知障礙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認知障礙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認識譫妄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認識譫妄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認識焦慮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認識焦慮症 - 第二節
第三節
認識焦慮症 - 第三節
第一節
驚恐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驚恐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妄想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妄想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強迫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強迫症 - 第二節
第三節
強迫症 - 第三節
第一節
社交恐懼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社交恐懼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精神分裂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精神分裂症 - 第二節
第三節
精神分裂症 - 第三節
第一節
持續性複雜哀慟疾患 - 第一節
第二節
持續性複雜哀慟疾患 - 第二節
第三節
持續性複雜哀慟疾患 - 第三節
第一節
解離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解離症 - 第二節
第三節
解離症 - 第三節
第一節
邊緣人格障礙 - 第一節
第二節
邊緣人格障礙 - 第二節
第一節
認識抑鬱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認識抑鬱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躁鬱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躁鬱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創傷後壓力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創傷後壓力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認識思覺失調 - 第一節
第二節
認識思覺失調 - 第二節
第三節
認識思覺失調 - 第三節
第一節
了解雙職媽媽的壓力 - 第一節
第二節
了解雙職媽媽的壓力 - 第二節
第一節
囤積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囤積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飲食失調 - 第一節
第二節
飲食失調 - 第二節
第一節
焦慮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焦慮症 - 第二節
第三節
焦慮症 - 第三節
第四節
焦慮症 - 第四節
第一節
躁狂抑鬱症(復元人士分享) - 第一節
第二節
躁狂抑鬱症(復元人士分享) - 第二節
第一節
思覺失調潛伏期 - 第一節
第二節
思覺失調潛伏期 - 第二節
第一節
從心理學角度了解抑鬱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從心理學角度了解抑鬱症 - 第二節
第三節
從心理學角度了解抑鬱症 - 第三節
第一節
細談老年抑鬱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細談老年抑鬱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抑鬱解謎 - 第一節
第二節
抑鬱解謎 - 第二節
第三節
抑鬱解謎 - 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