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許龍杰(精神科專科醫生)
主持:許慧珠Summer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於2019年7月11日 公佈一項精神健康調查,發現今年的6月至7月港人疑似抑鬱症的比率上升至9.1%,而潛在自殺想法方面亦上升至近日的4.6%,此情況被稱為「精神健康因嚴重社會事故的疫症」。
第二節:https://www.radioicare.org/episode/detail/322/


抑鬱症的症狀有別於一般不開心,患者持續心情低落,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青少年可能遇到不少壓力,並在身份發展過程中感到迷茫,聆聽專家分析抑鬱症成因,了解如何從三大方面著手治療。
抑鬱症(depression),亦稱重度抑鬱障礙或臨床抑鬱症,是香港乃至全球一種常見的情緒病或心境障礙。它並非一時的心情低落或性格軟弱,而是一種嚴重但可治療的健康狀況。這種疾病會對一個人的感受、思維和行為產生深遠影響,進而導致各種情緒和身體上的困擾。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7年的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5億不同年齡的人口患有此症,且女性患上抑鬱症的比例通常高於男性。理解抑鬱症的症狀是識別、診斷和有效管理這種疾病的關鍵一步。
抑鬱症的症狀多樣且因人而異,但通常需要
持續超過兩星期
,並且對日常生活、學業、工作或社交造成明顯影響。這是抑鬱症最普遍和核心的症狀。患者會感到持續的悲傷、流淚、空虛或無望。這種情緒可能整天大部分時間都困擾著患者。有些人可能總感到痛苦或不開心,卻不清楚具體原因。
患者常感到自己毫無價值、無助,或對自己過分內疚、自責,甚至對過去的失敗耿耿於懷。有時還會出現羞恥感。
即使是小事也可能引起暴怒、煩躁或沮喪。患者可能坐立不安或易於激動。
部分患者會感到內心空虛和麻木,甚至覺得身處的世界很不真實,對生活沒有值得高興的事,或無法享受自己平時喜歡的事物。
對未來感到絕望和毫無希望,認為自己無能為力,沒有人會幫助。
對大多數或所有正常活動,包括平時喜歡的嗜好或運動,失去興趣或樂趣。患者可能放棄以前喜歡做的事情,無法享受生活樂趣。
不願與他人交流或進行社交活動,刻意避開人群 [29, 31, 38, 40
對大多數或所有正常活動,包括平時喜歡的嗜好或運動,失去興趣或樂趣。患者可能放棄以前喜歡做的事情,無法享受生活樂趣。
不願與他人交流或進行社交活動,刻意避開人群。當症狀越強烈時,患者越會封閉自我並感到孤獨。
思維、說話或身體動作可能變得緩慢,或者出現坐立不安、煩躁等激動表現。
可能透過傷害自己來處理負面情緒,雖然可能短暫感覺好些,但這行為十分危險,長遠來說可能更糟。較嚴重的患者會有死去比活著更好的感覺,出現反覆的死亡或自殺念頭,甚至計劃或嘗試自殺,例如寫下遺書或把心愛的物件轉送他人。
可能出現吸煙、喝酒量比平常更多或出現濫藥的情況,這可能是應對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
對性行為失去興趣。
難以集中注意力、思考遲緩、記憶力變差,或難以做出決定。患者可能失去學習動機。
想法往往變得特別消極,對外界事物感到絕望和無助,認為自己無能為力,對生活或將來失去期盼。
即使進行少量活動也感到異常疲憊,缺乏活力或無精打采。
包括失眠(難以入睡、早醒)或嗜睡(睡眠過多,拒絕起床返學)。
食慾顯著下降導致體重減輕,或食慾增加導致體重增加。
出現無法解釋的身體問題,例如背痛或頭痛。
抑鬱症會影響各種年齡、種族、生物性別、收入水平和教育背景的人們。然而,不同年齡層的抑鬱症表現可能有所不同。
兒童和青少年抑鬱症的常見體徵和症狀與成人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異。
幼兒:可能表現為悲傷、煩躁、固執、憂慮、身體疼痛、拒絕上學或體重過輕。
青少年:可能表現為悲傷、易怒、感覺消極和毫無價值、憤怒、學業表現不佳或經常曠課、感覺被誤解和極度敏感、使用娛樂性藥物或酒精、飲食或睡眠過多、自殘、對正常活動失去興趣以及避免社交。
共病:患上抑鬱症的兒童/青少年,最常見到的「共病」包括焦慮症、對立違抗性障礙、品行障礙、強迫症、厭食症/暴食症或藥物濫用的問題。
抑鬱症不是衰老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應被輕視。不幸的是,老年人的抑鬱症經常得不到診斷和治療,他們可能也不願意尋求幫助。
老年人的抑鬱症症狀可能有所不同或不太明顯,例如:記憶困難或性格改變。
可能表現為身體疼痛、疲勞、食慾不振、睡眠問題或對性失去興趣,而且這些症狀並非由身體狀況或藥物引起。
經常想呆在家裡,而不是出去社交或做一些新鮮的事。
有自殺的想法或感覺,尤其是老年男性。
如果你正在經歷嚴重程度的抑鬱症,你可能還會出現一些思覺失調的症狀,例如:
妄想:例如妄想症。
幻覺:例如幻聽。
這些症狀很可能與患者的一些抑鬱的想法和感受掛鉤,例如,患者可能會認定自己犯下了極其嚴重的罪行。這些經歷對患者來說可以感到十分真實,以致難以理解自己只是受到抑鬱症症狀所影響。有時這些經歷會令人感到十分害怕或不快,因此需要及早尋求治療和支援。
抑鬱症的複雜性不僅在於其多樣的症狀,還在於它可能與其他精神健康問題共存,並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引發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
同時經歷抑鬱症和焦慮症十分常見。某些抑鬱症的症狀,例如坐立不安、感到焦躁、食慾不振和難以入睡,也同樣是焦慮症狀。
抑鬱狀態也可能是某些其他精神健康問題的一些徵狀,例如:
在首次尋求醫生協助時,有時醫生可能只專注於抑鬱症治療,而忽略了其他症狀。因此,患者應與醫生討論所有出現的症狀,以確保獲得最合適的治療。
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療,通常會惡化,並可能給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巨大的傷害。它會導致情緒、行為和健康問題,進而影響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果感到抑鬱,且症狀持續超過兩星期並影響日常生活,應盡快預約就診或諮詢心理健康專家。如果患者不願意尋求治療,可以與信任的朋友、家人、醫療專業人員或信仰領袖交談,尋求他們的鼓勵和協助。
如果出現自殘或自殺想法,甚至有自殺企圖,必須立即尋求緊急援助:
撥打緊急求助電話(如香港的999)或前往醫院急診室。
聯繫自殺預防熱線或危機生命線。
向至愛親朋求助,確保有人陪伴。
好消息是,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並且存在多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抗抑鬱藥有助於促進影響情緒的大腦中神經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活動,使腦細胞功能回復正常,並有助於彌補因壓力受損的腦神經生長因子,從而幫助患者重拾快樂感覺,增加抗逆能力。
心理治療,特別是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教授技能以更好地管理負面想法和改善應對行為,幫助患者走出抑鬱症的泥潭。靜觀訓練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旨在讓人學會活在當下,不帶批判地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思想或情緒,從而使心安靜下來,減少能量被負面思想消耗。
在專業治療的同時,自我管理和社會支持也至關重要:
抑鬱症的症狀錯綜複雜,既有明顯的情緒低落,也有隱匿的生理反應,且在不同年齡層有其獨特表現。了解這些症狀,不僅能幫助患者及早識別自身的困境,也能讓家人、朋友及醫療專業人員提供適切的理解與支持。抑鬱症不是一個人的錯,它是可以治療的。及早識別症狀並積極尋求專業幫助,結合有效的治療和自我管理策略,是走出抑鬱困境、重拾健康生活的關鍵。
有些人天生的性格就較為敏感,容易去猜忌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認為他人對自己不安好心,包括無中生有的相信身邊親人,朋友會對自己迫害等這一類型行為。
生活總會有不如意之事,有些人遇到困難或者面對壓力,具有良好的調節能力,情緒得到很少的緩解,但部分人群過於壓抑情緒,導致情緒起伏大,不良的情緒壓抑在心理,時間一久就容易出現情緒障礙,例如常見的抑鬱症。網上有許多抑鬱症狀測試,通過測試簡單判斷自己是否患上抑鬱。
有些人不太喜歡參加社交活動,甚至害怕社交活動,一和別人社交就沒來由的焦慮緊張,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患上社交焦慮症,這類人群並不喜歡和人交流,在某些場合也不太願意和人交談互動。如果有社交焦慮症,該怎麼去緩解?有這類情況的人士可簡單瞭解。
返回
嘉賓:許龍杰(精神科專科醫生)
主持:許慧珠Summer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於2019年7月11日 公佈一項精神健康調查,發現今年的6月至7月港人疑似抑鬱症的比率上升至9.1%,而潛在自殺想法方面亦上升至近日的4.6%,此情況被稱為「精神健康因嚴重社會事故的疫症」。
第二節:https://www.radioicare.org/episode/detail/322/
集數
第一節
藥物濫用 太空油 - 第一節
第一節
認識校園欺凌 - 第一節
第二節
認識校園欺凌 - 第二節
第一節
中醫看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中醫看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妥瑞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妥瑞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隱蔽青年 - 第一節
第二節
隱蔽青年 - 第二節
第一節
對立反抗症及行為規範障礙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對立反抗症及行為規範障礙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選擇性緘默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選擇性緘默症 - 第二節
第一節
青少年自殘行為 - 第一節
第二節
青少年自殘行為 - 第二節
第三節
青少年自殘行為 - 第三節
第一節
特殊學習需要及遊戲治療 - 第一節
第二節
特殊學習需要及遊戲治療 - 第二節
第三節
特殊學習需要及遊戲治療 - 第三節
3個步驟處理子女發脾氣
3種影響子女身心成長的管教模式
第一節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 - 第二節
特殊學習障礙
第一節
如何培育優質的親子關係 - 第一節
第二節
如何培育優質的親子關係 - 第二節
第一節
與青春期子女的溝通技巧 第一節
第二節
與青春期子女的溝通技巧 第二節
第一節
如何與子女溝通 第一節
第二節
如何與子女溝通 第二節
第一節
如何管教子女 第一節
第二節
如何管教子女 第二節
第三節
如何管教子女 第三節
第四節
如何管教子女 第四節
第一節
青少年抑鬱症 第一節
第二節
青少年抑鬱症 第二節
第一節
青少年焦慮症 第一節
第二節
青少年焦慮症 第二節
第一節
兒童焦慮症 - 第一節
第二節
兒童焦慮症 第二節
第一節
兒童自閉症 第一節
第二節
兒童自閉症 第二節
第一節
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第一節
第二節
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 第二節